如何发展我国现代农业?这个话题很多人都在讨论并且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义,总结起来大概有几种主要观点。
一是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不协调出发,认为当前农业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劳动力比重过高,阻碍了农业的现代化与产业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如何转移剩余劳动力又提出了推行城市化,尤其是推动小城镇建设,发挥城市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优势来吸收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
二是从传统农业中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出发,认为当前农业主要是要解决这一矛盾,提出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建立中介组织来连接农户与大市场,尤其是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三是从土地超小规模经营的缺陷出发,认为要促进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提出要加强土地制度的变革,培养农村土地市场,加速土地使用权流转。
四是从农民负担角度出发,认为农业本身就是弱质产业,农民负担过重,不利于农业发展,因而提出减免农业税收的变革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五是从农民收入水平的角度出发,认为农民收入较之城市居民来说太低,导致农民对于农业生产的各种投资极小,提出农业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尤其是在农业结构转换的过程中,农村资金的短缺直接影响农村投资和资本积累,因而认为需要扩大农业的投融资渠道,包括政府投资、金融机构投资、农户自身的投资和引进外资等。
六是从产业化具体的运作角度,提出产业化经营的各种模式,其中主导的是公司+农户的合同组织模式,强调龙头企业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强调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还有其他的观点如: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投资等。
而作者认为这些方面虽然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且也是急需解决的,但这些问题都只是从农业现代化的某一侧面反映出的问题。若单从某一方面入手,很难解决农业发展的全局问题。比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按照市场的规律和农民的理性选择必然会出现青壮年农民过分流失的状况。剩余的农民能否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许多地方按照前面提出的观点建立了一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如农业技术推广站、信息咨询公司等,但在具体的运作中却出现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农业生产缺乏这些服务,但另一方面已有的这些服务机构常常因没有多少业务而面临困境,原因何在?类似的问题如:农业中一方面缺乏资金,而另一方面银行等信贷机构又不愿意来拓展这样的业务,为什么?关键应该从农业自身来找原因。农业自身的报酬率低是其直接原因,而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农业使用的生产要素都是传统的要素。在我国现阶段,农业自身的报酬率很低。按照市场原则,要素总是由报酬率低的部门向报酬率高的部门流动。
因此先进的生产技术很难自动向报酬率低的农业部门流动。我认为在农业发展的众多矛盾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也是统领全局的要素,因为其他所有的要素(无论是资本、技术等)都要与这一要素相匹配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要用现代要素取代传统要素,而关键点是用现代农业劳动力取代传统农业劳动力。正如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是各种投资中效益最好的投资”。应当用人力资本去替代农业的传统稀缺资源——土地、劳动和资金。在我国不仅需要对现有的农民进行投资以提高他们的素质,更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本构建新型的农业主体。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13楼龙8游戏唯一官方网站